鄭州源創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后趙輝,歸國創辦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97項知識產權及實用技術,業務遍布上海、重慶、深圳、北京等城市,總部在鄭州航空港區。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關節、脊柱、脊柱旁組織及外周關節,并可伴有關節外表現。通俗地說,它會導致脊柱和關節逐漸僵硬、疼痛,嚴重時影響活動能力,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據統計,我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已超500萬,發病率約為0.4%。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好發于15-30歲的青壯年,患者不僅承受著病痛,還往往面臨沉重的經濟負擔。
強直性脊柱炎的誘因及現狀
目前認為該病的發生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遺傳因素:具有顯著的遺傳傾向,家族中有患者則個體患病風險顯著增高。
免疫異常:患者的免疫系統發生錯誤識別,攻擊自身關節和組織,從而引發慢性炎癥。
感染因素:某些腸道或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可能誘發疾病或導致病情加重。
目前,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主要依賴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和生物制劑等。這些手段旨在緩解癥狀、控制炎癥并延緩疾病進展,但尚無法實現根治。近年來,醫學研究不斷深入,新興療法備受關注。其中,干細胞療法在改善強直性脊柱炎癥狀方面展現出潛力。
干細胞臨床研究:安全有效,髖關節功能顯著改善
國內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題為《不同劑量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在關節鏡微創技術引導下植入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病變髖關節的臨床觀察》的研究報告。該研究為干細胞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特別是髖關節病變,提供了新的臨床證據,結果顯示該方法安全且效果顯著。
01研究背景與目的
鑒于傳統治療方法(如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在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中存在局限性,研究旨在探索一種新策略:在關節鏡微創技術引導下,將不同劑量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MSCs)植入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病變髖關節,評估其療效與安全性。
02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納入30例處于疾病活動期且伴有髖關節病變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
分組與干預:患者被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0例),均接受關節鏡微創技術引導下的MSCs植入治療,但使用劑量不同:低劑量組(20mL)、中劑量組(30mL)、高劑量組(40mL)。
觀察指標:在治療前及治療后6個月,評估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評分)和疾病炎癥活動度(檢測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水平)。
03研究結果
髖關節功能改善:治療6個月后,低、中、高三個劑量組患者的髖關節Harris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炎癥指標下降:同時,三組患者的CRP和ESR水平均較基線顯著降低,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
劑量效應:進一步分析發現,中劑量組(30mL)在髖關節功能改善(Harris評分更高)和炎癥指標降低(CRP、ESR更低)方面,效果均顯著優于低劑量組和高劑量組,表明中劑量可能為較優選擇。
安全性良好:低、中、高劑量組均未報告嚴重不良事件,證實了該治療方法的安全性。
04研究意義
這項研究為強直性脊柱炎,尤其是累及髖關節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它證實了在關節鏡微創技術引導下進行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植入,能有效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并降低炎癥指標,且安全性良好,其中中劑量方案(30mL)效果尤為突出。盡管樣本量有限(30例),但該研究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提供了有價值的臨床證據,為未來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干細胞療法的潛在機制與展望
干細胞療法被認為在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中具有潛力,其理論上的作用機制包括:
1.調節免疫/減輕炎癥:干細胞可能通過免疫調節作用,抑制過度的自身免疫反應,從源頭上減輕炎癥,有望緩解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降低復發風險。
2.促進組織修復:干細胞分泌的活性因子可有助于修復受損的軟骨及關節組織,阻止骨結構進一步破壞,改善關節功能。
3.抑制骨進展/促進穩定:理論上,干細胞療法有助于抑制異常的骨形成(如韌帶骨化)和骨吸收,目標是促進骨質穩定,阻止病情發展。
4.恢復免疫平衡:通過調節全身免疫功能,干細胞移植有望幫助恢復免疫系統平衡,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結語
基于干細胞的再生與修復能力及其免疫調節特性,干細胞療法有望成為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一種新治療選擇。如研究所示,其在改善髖關節功能和控制炎癥方面已展現出積極效果。未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方法不僅可能有效緩解病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更可能為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003096648&from=Qikan_Search_Index
https://mp.weixin.qq.com/s/B-gjw09e-n4_BZdZU2dZdw全球細胞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