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源創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后趙輝,歸國創辦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97項知識產權及實用技術,業務遍布上海、重慶、深圳、北京等城市,總部在鄭州航空港區。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骨折患者超過2000萬,其中約10%面臨“骨折不愈合”的困境,患者平均承受12個月以上的病程遷延,嚴重者甚至面臨截肢風險。
傳統治療骨折不愈合主要依賴自體骨移植手術,但該方法存在局限性,患者常面臨手術創傷、供區疼痛及感染等風險,尤其對于年長或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療效往往欠佳。
然而,干細胞技術的興起正在改變這一結局,讓骨折愈合邁入“加速時代”。干細胞,特別是間充質干細胞(MSC),因其強大的組織再生能力及促進血管生成的能力,成為加速骨組織修復的新希望。
干細胞應用骨折療效顯著
近期,國內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上發表了一項系統綜述與薈萃分析,綜合評估了21項臨床研究(包含8項隨機對照試驗和13項隊列研究,共計866例患者)的數據,全面評估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分析結果顯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效果顯著:
治療3個月時,干細胞治療組的骨折愈合率達到44%,顯著高于接受傳統自體骨移植治療的對照組(26%)。
隨訪至6個月時,干細胞治療組的愈合率提升至73%,明顯優于傳統治療組。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療9個月及以上時,干細胞治療組的愈合率已超過90%。
長期隨訪顯示,干細胞治療組的最終愈合率高達91%,且平均愈合時間僅為6.3個月,較傳統方案縮短約1.5個月。若聯合使用生物支架材料,平均愈合時間可進一步縮短至5.85個月。這意味著患者能更快地擺脫病痛,恢復正常生活,有效避免長期臥床導致的并發癥。
在安全性方面,研究結果同樣令人鼓舞:間充質干細胞應用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僅為1%,顯著低于傳統療法的8%。出現的并發癥(如輕微局部感染或短暫疼痛)大多程度較輕且可自行緩解。特別是在降低感染風險和促進傷口良好愈合方面,干細胞療法展現出顯著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研究還發現,對于40歲以上的患者,在干細胞應用的早期階段(3個月和6個月),其愈合率甚至高于年輕患者,這提示干細胞療法在老年骨折不愈合患者中具有巨大應用潛力。
間充質干細胞促進骨折愈合的核心機制
間充質干細胞在骨折治療中展現出的卓越效果,源于其獨特的多維度作用機制:
定向分化為成骨細胞:作為“種子細胞”,間充質干細胞在骨折部位微環境的調控下,能定向分化為成骨細胞。成骨細胞是骨形成的關鍵細胞,負責合成和分泌骨基質,促進新骨生成,為骨折愈合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分泌多種生物活性因子:間充質干細胞分泌的多種生長因子(如骨形態發生蛋白BMP、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如同“信號分子”。BMP能有效誘導成骨細胞分化和增殖,加速骨組織形成;VEGF則能刺激骨折部位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保障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順暢供應,為骨愈合提供充足的物質支持。
調節免疫微環境:骨折后局部炎癥反應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炎癥啟動愈合,但過度或持續炎癥則阻礙修復。間充質干細胞能夠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減輕炎癥反應,為骨愈合創造一個穩定、適宜的微環境。
與生物支架協同增效:當間充質干細胞與生物支架材料聯合使用時,支架為其提供了一個利于附著和增殖的三維支撐結構,顯著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同時,支架本身也能為骨折缺損處提供臨時性填充和支撐,為骨再生創造穩固的結構基礎,從而大幅提升整體愈合效率。
干細胞促進骨修復前景廣闊
該研究不僅為飽受骨折不愈合困擾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間充質干細胞療法在骨科領域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然而,研究團隊也指出,目前干細胞應用骨折不愈合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干細胞來源的選擇、最佳治療劑量的標準化尚未統一,研究中隊列研究占比較高,且長期隨訪數據相對有限。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聚焦于優化不同來源干細胞與生物支架材料的組合方案,并通過更多設計嚴謹的高質量隨機對照試驗提供更確鑿的臨床證據。
隨著規范化臨床研究的深入和技術手段的持續優化,間充質干細胞應用骨折不愈合有望發展成為一項成熟的常規治療選擇,幫助更多患者擺脫長期疼痛,加速康復進程。
https://mp.weixin.qq.com/s/NzICyULVOenVgcZkrXTg7w
https://bmcmusculoskeletdisord.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91-025-0836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