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源創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后趙輝,歸國創辦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97項知識產權及實用技術,業務遍布上海、重慶、深圳、北京等城市,總部在鄭州航空港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第三大致死原因,每年導致約323萬人死亡,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在我國,該疾病影響尤為顯著,4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達13.7%,意味著近1億人長期承受著呼吸困難和肺功能進行性、不可逆下降的痛苦。
科研發現
目前針對COPD的傳統治療方案,如糖皮質激素聯合支氣管擴張劑,主要作用在于緩解癥狀,無法逆轉已形成的肺部損傷。然而,近期由大連醫科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和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科研團隊在《Cellular Immunology》期刊上發表的突破性研究,為COPD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
該研究題為《Nebulize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attenuate airway inflammation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霧化間充質干細胞來源外泌體減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氣道炎癥)》,首次證實了通過霧化吸入間充質干細胞(MSCs)衍生的外泌體,能夠有效修復受損的肺部組織。
研究團隊采用香煙煙霧聯合脂多糖(LPS)誘導大鼠建立COPD模型,成功模擬了人類COPD的炎癥和肺纖維化進程。實驗中設置了低劑量(0.5×10? particles/kg)、中劑量(1.0×10? particles/kg)和高劑量(1.5×10? particles/kg)的外泌體霧化治療組,并與靜脈注射外泌體組、傳統激素治療組進行對照。
實驗結果令人振奮:接受低劑量外泌體霧化治療的大鼠,其關鍵肺功能指標恢復到了接近正常水平,效果顯著優于靜脈注射組和傳統激素治療組。
外泌體的修復機制
外泌體是直徑30-150納米的微小囊泡,富含蛋白質、RNA等生物活性物質,能夠像“智能快遞員”一樣,靶向結合炎癥區域并傳遞修復信號。
研究團隊深入研究發現,霧化吸入的MSC外泌體通過以下三重機制實現肺部修復:
抗炎與免疫調節:外泌體顯著下調促炎因子(如TNF-α、IL-6,降幅超50%),同時上調抗炎因子IL-10,重塑肺部免疫平衡。實驗證據顯示,大鼠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炎癥標志物大幅減少,中性粒細胞與巨噬細胞浸潤得到有效抑制,H&E染色顯示肺泡結構明顯改善。
逆轉肺纖維化:外泌體通過抑制TGF-β1/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有效減少膠原沉積(降幅約70%),并逆轉上皮-間質轉化(EMT),恢復氣道上皮的完整性。
高效靶向遞送:霧化技術將外泌體轉化為1-5微米的氣溶膠顆粒,可直接作用于肺泡與氣道,使局部藥物濃度提升3-5倍,生物利用度高達78%。外泌體表面的整合素能夠識別炎癥區域,實現精準的藥物遞送和修復信號釋放。
臨床前景
該研究的亮點不僅在于顯著的療效,更在于其良好的臨床轉化潛力。實驗采用的優化霧化設備能精確控制顆粒大小,確保藥物在肺部均勻分布。單次治療后,外泌體在體內的半衰期約為4.5小時,但其修復效果可持續12-18個月。
與依賴激素的傳統方案相比,外泌體霧化在改善肺功能和抑制肺纖維化方面效果更優,同時避免了長期使用激素可能帶來的免疫抑制風險。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探索外泌體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應用價值,并已啟動多中心臨床試驗,預計將于2026年進入II期階段。
這項研究標志著COPD治療理念從“被動維持”向“主動修復”的重要轉變。外泌體技術不僅為COPD患者提供了潛在的非激素替代療法,其揭示的作用機制也為肺纖維化、哮喘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開辟了新思路。
研究人員強調,外泌體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其“三位一體”的作用邏輯:通過強力抗炎凈化肺部微環境,通過免疫調節重建肺部穩態,通過促進組織再生修復細胞及結構損傷。隨著外泌體生產技術的標準化和成本控制,該方案有望在未來5-10年內成為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選擇。
未來展望
專家展望,外泌體技術未來可能發展為一種日常肺部保養手段,如同“汽車保養”一樣,定期清除肺部炎癥、修復細胞損傷,不僅有助于提升整體呼吸健康水平,更可能在早期階段有效阻止COPD或其他肺部疾病的發生。
https://mp.weixin.qq.com/s/sXUOSmptXTEXNXt-Ks80RQ?click_id=3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8874925000188?via%3Dihub#preview-section-introduction